English

国家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(华东)“智绘乡振”实践队于720日至24日深入菏泽市郓城县李集镇李集村、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、凤凰镇人民政府、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地,开展产业调研、入户走访、交流学习,深入了解精准扶贫工作,亲身体会乡村振兴成果。


了解扶贫工作,开展产业调研
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要立足特色资源,发展优势产业,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。为响应总书记号召,探索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和民生水平提高的助推作用,第一站,实践队来到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李集镇李集村进行调研。

通过与当地村民的访谈,实践团队了解到李集镇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:发挥当地藤编企业多、劳动力丰富的优势,打造郓城县藤编仓储物流产业园,用小藤编编出乡村振兴大产业;引导当地纺织企业积极引进新技术,建设数字化车间,强化纺织工业韧性活力,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;立足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,相继引进菏泽力厨食品有限公司、菏泽豆之润食品有限公司等特色产业,打造李集产业集群新名片。


实践队员采访当地村民,了解李集镇近年来发展情况 陆泽野摄


2016年起,李集镇实施扶贫车间项目,提高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。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业补贴,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。在接受实践队采访时,当地村民表示:“有了政府扶持,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了。生活的环境更好了,医疗条件还有了保障,以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。”


探访美丽新村,感受滩区变化


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,要“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,巩固农村和谐稳定、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”。第二站,实践队来到鄄城县旧城镇黄河滩区沿岸的六合社区进行调研,感受滩区的变化,领悟新村的魅力。

 与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居民的交流中,实践队员了解到:在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,过去贫穷落后的黄河滩,正逐步变成美丽富裕的幸福滩。“自从政府出钱给咱建了新房子,生活条件变好了,平时的交通更方便了,村里的年轻人也都愿意回来工作了。”当地村民笑着说。自古贫困黄河滩,如今旧貌换新颜。告别“水窝子”,实现安居梦,六合社区的居民们“迁”出了美好新生活。

迁建工作完成不是终点,而是“安居乐业”的起点。六合新村依托黄河风景带,发展乡村旅游及农家乐,吸引周边市县区群众参观旅游,促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;鄄城县特润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逐年扩大,产品质量不断提高,初步建成了集生态循环为一体的高质量规模化示范基地园区;枕套车间、创业车间、铝编工作室赋能乡村振兴,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,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增收。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发展、可致富”,一件件扶贫实事,一桩桩惠民好事,一幅幅脱贫美景,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黄河滩区的喜人变化。


创业车间内,纺织工人正娴熟地编织地毯 陆泽野摄


学习实干精神,弘扬务实理念


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。第三站,实践队来到凤凰镇人民政府,深入了解当地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。

“我们要把服务群众、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不断奋斗。”凤凰镇党委副书记王涛说。

乡村振兴的蓬勃气象离不开一点一滴的务实努力、一户一事的精准施策。凤凰镇政府通过与村干部和其他社区成员紧密合作,保障惠民政策落地,持续改善民生,增进人民福祉。此外,当地重视改善人居环境与引入产业项目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、利用闲置资源建设生产车间和引进企业,当地乡村面貌明显改善,经济持续增收。


游览孙膑故里,领会鄄城文化


“新时代的乡村振兴,要把乡村旅游搞好”,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。为了解旅游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振兴的带动效应。第四站,实践队来到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开展实践调研。

以文化体验廊道整合全县文旅资源,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传承创新。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,打造特色文旅产业:利用辖区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,六合新村打造黄河文化研学基地,把黄河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育人全过程;以银杏文化旅游节为舞台,临濮镇苏泗庄村打好“银杏节”名片,讲好鄄城故事,持续扩大“黄河大集”影响力;依托乡村原始风貌及现代化的旅游设施,冯庄生态园成为群众就业、创业,增加村集体收入,带动全村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。


鄄城县文化馆前,实践队员与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崔子奇主任合影 陆泽野摄


“关注脱贫攻坚政策引领,倾听脱贫群众心声,结合自身学科优势,助力乡村振兴发展,是我们团队始终践行的准则。”实践队成员刘一凡有感而发。

在本次调研中,实践队员们深刻了解了精准扶贫的政策,见证了乡村振兴的成果。未来,实践队将结合自身学科知识,于乡村振兴,在广袤大地上且行且思,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。


(作者:刘一凡 薛润齐 审核:段诗云 张巧妹 曾卢瑄 责任编辑:王静依 来源:“智绘乡振”实践队)